首页 > 养殖学堂 > 养猪知识 > 如何做好猪瘟的防治工作?猪瘟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如何做好猪瘟的防治工作?猪瘟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2018-08-07 11:10:37   来源:天源饲料   点击:

    如何做好猪瘟的防治工作?猪瘟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猪瘟的存在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目前,猪瘟已经成为了我国四大A类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消灭猪瘟的计划,然而直至现在每年我国仍在不间断地流行猪瘟。因此,控制和消灭猪瘟任重道远,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做好猪瘟的防治工作。

      一、猪瘟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1.最急性型

      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2.急性型

      病猪精神差,体温升高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怕冷、聚堆、弓背、行动迟缓。脓性结膜炎,严重的上下眼睑粘连,不能张开。食欲减退或废绝,口渴,喜欢饮脏水,有的发生呕吐。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进行。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针尖状出血点或出血斑,指压不退色。后肢无力,站立不起或走路摇晃,部分猪表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呈游泳状,甚至昏迷等。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

      3.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坏死性肠炎,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慢性关节炎,最后衰弱死亡。

      4.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造温和型猪瘟的主要原因:

      (1)猪瘟病毒发生变异,产生了致病的弱毒株;

      (2)猪瘟弱毒疫苗的免疫程序出现错误,在母猪妊娠期注射猪瘟弱毒疫苗引起胎盘感染;

      (3)猪瘟弱毒疫苗免疫剂量不足;

      (4)疫苗质量与操作不当;

      (5)猪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伪狂犬病)和饲喂霉菌毒素饲料造成猪瘟的免疫失败而发生温和型猪瘟。

      临床主要以母猪繁殖障碍为主,带毒母猪普遍存在隐性或潜伏感染。感染母猪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和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但却不断地向体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经胎盘感染的仔猪排出的弱毒株,再感染妊娠母猪,病毒经胎盘再感染仔猪,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发生早产、产死胎、木乃伊、产弱仔及仔猪皮肤发紫,先天性颤抖等。仔猪或肥猪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二、猪瘟的有效防控措施

      1.实行种猪群净化措施

      带毒母猪病毒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带毒种公猪猪瘟病毒传播方法可以是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配种或者是精液传播给母猪,然后经过母猪垂直感染仔猪,而带毒仔猪又能够再次通过水平传播方式或者垂直传播方式传播猪瘟。

      以上传播途径引起了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当然,这也是引起我国猪瘟长期持续存在并引起猪瘟病毒流行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分析,十分有必要通过对种猪群的检测,掌握其感染和免疫的状态。对于发现的感染的种猪必须坚决淘汰,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还应当全面、有效结合消毒、抗体监测、无害化处理以及合理免疫等防控措施,不断对种猪群进行净化处理,尽最大努力建立无带毒健康种群。

      2.加强免疫监测

      为减少猪瘟的流行程度,现阶段我国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免疫监测。免疫监测要求定期的对免疫猪群进行抽样检测,重点关注猪群抗体是否达到了规定的保护水平。目前常用的免疫监测方法有猪瘟免疫抗体PPA-ELSIA监测方法和正向间接血凝实验(IHA)监测抗体方法等。据相关研究表明,PPA-ELSIA方法和IHA方法都能够充分、科学的反映出猪只的免疫保护水平以及存在的隐性感染的风险性。为此,在实际的应用生产过程中,应当定期的对猪群进行免疫监测,保证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的猪群整体免疫状态。一旦OD490值下降降至0.3或者抗体的滴度下降到6log2,应该立刻采取免疫补种措施,并将免疫反应能力低下的猪只果断淘汰,从而杜绝免疫失败现象的发生,并最大程度减少甚至完全避免隐性感染带毒猪的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大多数仔猪在注射了疫苗以后也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被病毒感染,容易出现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另外,由于每个猪场母猪群的免疫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采用免疫监测的方法充分掌握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能够为猪场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提供充分的依据。

      3.加强病原监测

      病原的监测在疫病防治工作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基础位置。就当下我国猪瘟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我国猪瘟发病分布规律以点状散发为主,而且典型发病病例的数量相对偏少,而非典型猪瘟病例的数量则占有较大比例。正是因为猪瘟大多属于点状散发,且其造成的死亡病例较少,所以有关的兽医防疫部门以及养殖场主常会忽视猪瘟的防控工作,从而导致了猪瘟的长期持续存在。基于以上原因,加强猪瘟病原的监测,不仅可以促使养殖场主以及相关的兽医防疫部门对猪瘟病毒的现实存在性进行掌控,督促有关的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猪瘟的防控工作,并且有助于对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帮助对新的毒株或者是新的变异株的流行程度进行科学处理与管制,这也将给*制定猪瘟防控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

      4.开展野猪猪瘟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与家养猪类似,野猪也属于猪瘟病毒的易感动物。通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可以表明,猪瘟病毒在野猪群中长期存在,且持续性感染。事实上,野猪是猪瘟病毒的自然贮存宿主,其也是欧盟国家暴发猪瘟的最主要传染源之一。而对于我国,由于野猪分布十分广泛,加之我国颁布的禁猎保护*策,目前我国的野猪数量也越来越多,其与家养猪接触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例如野猪侵害农田的情况常有报道。另一方面,因为野猪食用起来更为鲜美,全国各地饲养野猪用于食用的养殖场也日渐增多,这就使得不同地域间野猪的运输和交易频繁程度逐步加大。然而,有关野猪的检疫还没有制定具体、完善的条文规定,有关野猪感染猪瘟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也相对缺乏,所以为了加强猪瘟的防控管理,有必要对野猪感染猪瘟病毒的情况进行调查,这对于我国猪瘟防控工作的推进将产生正向引导的作用。

      三、猪瘟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常为5-10天,最短的只有2天,最长的达21天。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和野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都易感。目前各地养猪业发展快,疫苗的持续免疫,猪瘟的发病季节性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冬季多发。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眼和鼻腔粘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以上就是猪瘟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欲严格控制猪瘟病毒的传播,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猪瘟感染,必须认真履行种猪群净化措施,加强免疫监测与病原监测,深入开展野猪猪瘟病毒感染情况的调查。

    上一篇:夏季母猪便秘怎么解决?
    下一篇:养猪技术分享——如何缩短产程呢?

    Copyright 2016 山东天源饲料(集团)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2024782号 微信公众号
    tianyuanfeed
    91香蕉嫩草亚洲精品链接链接essucss国产投稿入口中文字幕永久人人视频在线播放亚洲精品永久www国色免费链接链接